中国食品安全网
首页 > 食品新闻 > 国内 > >

养猪业正遭受“人造毒株”新一轮打击!当前非瘟检测亟待升级

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1-01-19 14:11:21 来源:互联网

毋庸讳言,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在我国较大范围内流行,并导致部分阴性猪场被迫“群体免疫”,不断上演着一个又一个的悲剧。面对非洲猪瘟基因缺失弱毒株的防控,猪场需科学认识、放弃幻想、严防死守,避免无妄之灾。
 


 

一、基因缺失毒株隐蔽性极强,往往在察觉前已在场内蔓延

非洲猪瘟野毒感染的猪只通常在感染3~5天后出现发烧、厌食等异常症状,针对异常猪可通过核酸检测快速确诊,从而在病毒感染早期(潜伏期)即能将非洲猪瘟的传染源清除,这是精准定点清除成功的前提。由于非洲猪瘟主要通过接触性传播,针对非洲猪瘟野毒,只要能做到早发现、早清除,理论上讲对猪场造成的损失并不会太大。但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感染早期很少有典型临床症状,这导致很难对基因缺失毒株进行早期发现。

非洲猪瘟病毒具有嗜免疫细胞的特性,因此,基因缺失毒株感染的猪只在免疫系统不断被侵害、甚至完全被破坏之后,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。但在这3~6个月的潜伏期内,经多次转群、并群等生产操作,感染源可能遍布多栋猪舍,因此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呈现多点同时发病的特点。这给定点清除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,也带来了很多不可控的因素。

二、检测技术面临新挑战:难以早期发现,难以大群监测,难防“漏网之鱼”

(1)基于唾液检测的定点清除方法可能“不灵”了

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在猪体内的传播循环途径与野毒明显不同。在临床中发现,出现厌食症状的早期,通过唾液很难检测到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核酸,通过猪群唾液核酸检测更难筛查到感染早期的无症状感染猪。这导致相当一部分猪场因误诊错失了最佳处置时机,也让定点清除缺少了着力点。很多猪场在处理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中发现,往往是清除了一批阳性猪后,很快就又出现一批异常猪,如此周而复始,定点清除到最后大部分猪都感染了。由于大多数猪在感染早期不表现发热症状,通过红外体温监测的尝试也宣告失败,在上万头规模的大群中难以发现感染的异常猪,这是导致难以定点清除的关键原因。

(2)咽拭子和尾根血检测不适于群体监测

咽拭子和尾根血检测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的灵敏性,但采样技术要求较高,有时可能采集不到足够的样本。此外,群体监测需要采集所有猪只的样本,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,并且在采样过程中会增加交叉传染的风险,如果只按一定比例做监测,一只漏网之鱼就有可能给猪场造成很大的损失。

(3)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

抗体监测的方法对于感染早期的猪群也是不适用的,由于感染后抗体的产生是滞后的,因此通过抗体检查也很难筛查出处于潜伏期内的猪群;除此之外,试剂盒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是非常矛盾的存在。据了解,目前的试剂盒存在一定假阳性,假阳性会给阴性场监测造成一定的困扰;但如果灵敏度不足,又会导致猪场难以及时发现感染猪。

有人尝试使用唾液抗体检测的方法对猪群进行监测,但其灵敏度仍不足以满足群体监测的要求。鉴于此,非洲猪瘟检测技术亟待升级。需产学研单位加强科技攻关,尽快研制可用于群体监测的检测方法。笔者认为,唾液抗体监测仍然是可行的,唾液中除了有IgG抗体外,还存在IgA和IgM抗体,蓝耳病也能通过唾液进行抗体监测。但这还需要行业联合攻关突破唾液保存和处理技术,以及开发更为灵敏的抗体检测方法(如化学发光检测试剂盒)。

对于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,与其将精力放在外部监测,不如做好猪场自身和区域的生物安全。

三、猪场需要提高认识,加强生物安全,力求做到位

(1)猪场管理层首先应更新观念,深刻认识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危害,科学认识其传播特点。未免疫场也同样可以感染基因缺失毒株。越是有防控非洲猪瘟野毒经验的猪场,越需要提高警惕,因为对经验的盲目自信是自我提升的最大阻碍。

(2)养殖企业应积极配合政府部门严查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来源,推动行业自律,不再擅自使用基因缺失毒株,对发现使用“基因缺失疫苗”的,发现一起,查处一起,保证区域大环境的干净。

(3)加强运输车辆的洗消工作。目前屠宰场仍是最大的散毒源,除需对运猪车辆加强洗消外,也应严格控制与车辆和人员接触的各种中间载体。

(4)全面升级生物安全措施。对于“漏网之鱼”和非洲猪瘟野毒,用定点清除技术作为最后的保障;由于基因缺失毒株感染初期的猪只不表现临床症状,潜伏3个月后必定会演变成一场灾难。在目前没有有效措施的前提下,内外部的生物安全必须要做到极致。

任何低概率事件在高频次操作的情况下都会成为必然。南方猪场雨季时需加强对水源的监测与管理,不能有丝毫大意,对于粉尘和饲料等以前没有重视的工作,也需要有专人去研究落实。

北方猪场在冬季注意消毒程序的合理性。气温较低时,消毒剂的效果会大打折扣,有些烘干设施也不能达到有效温度和作用时长,因此北方猪场要特别加强冬季的洗消和生物安全工作。

(5)狠抓内部生物安全。猪场可能存在松懈和麻痹大意,管理者要多下去走一走、看一看,才能发现其中漏洞。在做好外部生物安全和检查的同时,也需加强内部生物安全管控,避免疫情的扩散。

(6)提升群体健康度。除通过增加猪群营养(包括蛋白)的摄入来提高猪群对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感染阈值之外,在目前状态下,猪场应降低养殖密度,淘汰易感猪,同时关注蓝耳病等免疫抑制病的日常监测(绝不能因噎废食,因担心非洲猪瘟传播而不做猪群的抗原抗体监测等工作)和防控。

(7)重新审视一条龙养殖模式的弊端。在没有找到针对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有效的群体监测方案之前,先将“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”。

(8)引种前进行非洲猪瘟抗体和核酸检测,避免引入传染源。

(9)2021年,打好种猪保卫战,对种猪场严防死守,提前制定针对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防控方案,力保阴性的核心种猪资源。

专家点评
 

 

目前,国内生猪产能逐步恢复到非洲猪瘟发生前的水平,表明我们在与非洲猪瘟野毒株的遭遇战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。但令人痛心的是,逐渐恢复元气的养猪业正在遭受“人造毒株”的新一轮打击。

本文中,陈家锃博士结合临床实际,指出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感染隐蔽性强、临床症状出现晚、不易被发现,现有的病原、抗体检测技术亟待升级,强调防控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要提高认知、筑牢生物安全防线、整治外围环境、保护好种猪、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防控等。

面对不断变化的防控形势,我们养猪人要提高防范意识,升级防疫措施,做好内外生物安全,建立有效的防控技术体系。

版权所有: 新疆食品网 Copyright(c) 2016-2019r.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18014680号
若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,请来信通知,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,谢谢!邮箱:fw@service.com
新疆食品网打造全国快消食品招商代理信息服务平台,食品进出口招商代理、小食品招商代理经销商、食品饮料招商代理网站,免费服务让食品企业诚招代理商买卖最好的食品。
未经新疆食品网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